木铎金声,弦歌不辍;巍巍师大,历久弥新。2022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将迎来120周年华诞。为庆祝师大百廿校庆,推动心理学科的繁荣发展,加强心理学人的交流合作,心理学部特别推出“京师心理大讲堂—杰出校友系列讲座”,每两周邀请一位师大杰出校友,分享在各自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工作成果。敬请期待和关注。
谭力海
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
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深圳校区)
2022年5月12日(星期四)
19:30-21:00
谭力海,深圳市神经科学研究院院长,暨南大学粤港澳中枢神经再生研究院教授,中国脑计划总体专家组成员,国家科技部973 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科学》杂志子刊Science Advances副主编。曾任香港大学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室主任 (2005–2014 )、香港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和终身教授(1999-2014)。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神经科学和神经影像技术。首次发现国人加工中文时的独特大脑区域和发育模式,创立了大脑语言中枢文化特异性理论,得到了国际神经科学界的广泛认可。该研究成果已在临床上用于指导设计神经外科手术方案和适于国人的神经康复技术,近期也已应用于人工智能语言解码技术研发。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已发表 SCI 期刊学术论文百余篇,包括作为通讯或第一作者发表在 Nature (1 篇)、Science Advances (1 篇)、Nature Human Behaviour (1篇)、PNAS (10 篇)上的论文。
语言在人脑中的神经表达问题是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前沿科学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大脑语言中枢文化特异性和文化普遍性两大派别之争。大脑语言功能区统一论(Universal Theory)认为,世界上所有各类语言均由相同的大脑区域处理。然而,过去二十几年来,国内外几个实验室应用功能和定量磁共振技术对中文加工脑机制的研究发现,中文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在字形和字音方面的神经表达与拼音文字(如英文)存在重要区别,而在词义水平上不同语言间的脑区差异相对较小。最近,应用毫米级高密度颅内脑电技术,我们实验室发现,中文的语法加工所涉及的脑区与英语相同,并且在激活的时间进程上可以先于语义加工,为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理论提供了重要证据。这些研究表明,人脑处理不同水平的语言单元和信息可能体现出不同的“特异性”和“普遍性”。这一特点对开颅患者的手术方案设计和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康复训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也对语言和阅读障碍的基因基础研究提出了重要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