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McGovern脑科学研究院马燚娜课题组在《PLOS Biology》发表研究成果 “Social bonding in groups of humans selectively increases inter-status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prefront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该研究利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成像的多人脑神经活动同步记录技术,阐明了社会联结特异性促进群体中不同社会地位的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和神经同步,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社会联结促进人类群体交互的作用机制。
小到家庭,大到政府机构,不同规模的群体大都会形成层级化的结构。其中,群体成员将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被赋予不同的社会角色。层级化的社会结构一方面更为高效、促进群体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成员间的不公与竞争。因此,群体为了维护结构的稳定与成员间团结,往往会采用一种高效的手段:社会联结(social bonding),如日常生活中的团建活动。然而,这种应用广泛的社会联结操作如何影响群体的层级结构、成员间交流,及其认知神经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采用了自然交流的实验范式,每个3人小组进行面对面交流,选取领导、主题讨论,实验的关键操作为:社会联结,观测其对群体结构、群内交流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与控制组相比,社会联结操作让成员间的言语交流更频繁、回应更迅速、更有凝聚力,且增强了群体中领导者的影响力。这种社会联结效应尤其是不同社会角色(领导者-跟从者)间比相同角色间更显著。神经结果显示,社会联结促进了不同层级成员背外侧前额叶皮层(rDLPFC)神经活动的同步性。通过时序分析发现,层级高的个体背外侧前额叶神经活动提前于层级低的个体约1~6 s,且该活动与层级高的个体脑内背外侧前额叶-颞顶联合区的强功能连接显著相关。这提示,不同层级间的神经同步提升可能是由于层级高的个体在群体互动过程中主动预测层级低的个体的行为或心理状态而产生的。
该研究揭示了社会联结特异性促进了群体阶层间的信息交流与前额叶神经同步,为社会联结如何强化层级化群体结构提供了可能的认知神经学习解释。
该研究以马燚娜课题组博士生倪军为第一作者,马燚娜教授为独立通讯作者。课题组博后杨佳欣也对此研究做出了贡献。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青年科学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北师大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IDG/McGovern脑科学研究院科研启动经费等资助。
论文链接:Ni J, Yang J, Ma Y (2024) Social bonding in groups of humans selectively increases inter-status information exchange and prefrontal neural synchronization. PLoS Biol 22(3): e3002545.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bio.3002545
课题组链接:https://mylab.bnu.edu.cn/
课题组前期相关论文:
Zhang, H., Yang, J., Ni, J., De Dreu, C. K., & Ma, Y. (2023). Leader–follower behavioural coordinationand neural synchronization during intergroup conflict. Nature Human Behaviour, 7(12), 2169-2181.
Ma, Y.*, Tan, H. (2023). Representation of intergroup conflict in the human brain. Neuron, 111, 1692-1696.
Yang, J., Zhang, H., Ni, J., De Dreu, C. K., & Ma, Y. (2020). Within-group synchronization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associates with intergroup conflict. Nature neuroscience, 23(6), 754-760.
Zhang, H., Gross, J., De Dreu, C., & Ma, Y. (2019). Oxytocin promotes coordinated out-group attack during intergroup conflict in humans. elife, 8, e40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