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暨IDG/McGovern脑科学研究院刘超课题组在《PNAS》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Observing Heroic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利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VR)探究了人们做出见义勇为(英雄)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见义勇为(英雄)行为被广泛认为是人类道德与利他行为的顶峰。简而言之,它是指人们自愿在他人需要救助时挺身而出采取亲社会行动,以自身安全风险为代价救助他人。尽管这一研究主题非常重要,但由于在实验室环境中操纵风险等级以激发见义勇为行为的伦理挑战,研究进展非常有限。以往的研究大多依赖自我报告量表和问卷调查来研究见义勇为行为,可能导致主观报告的态度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
为了解决研究见义勇为所固有的范式挑战,我们的研究使用了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来诱发被试的主动见义勇为行为。具体来说,被试使用 VR 头戴式显示器执行一个普通的VR体验任务(扮演环保志愿者,使用长杆清扫水池中的垃圾),但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突发犯罪事件(小偷行窃后逃跑)的目击者。在突发事件中,一位女性受害者和警察在追逐逃跑的小偷,在小偷跑过身边时,被试可以选择是否主动用手中的长杆来拦截小偷(图1)。由于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安全风险,因此在研究中将被试的主动拦截视为见义勇为行为。
图1. 研究一与研究二的流程及情境
通过这一实验设置,我们在三个研究(共六个实验条件)中考察了397名被试在VR中做出见义勇为行为的倾向性是否存在个体差异,并进一步探索情境因素(自愿性、权威在场、风险水平)或个人因素(性别、冲动性、共情能力、社会价值取向)是否能够解释被试做出见义勇为行为的个体差异。
研究一作为初步研究,目的是验证VR 实验设置的可行性并探索潜在性别差异。实验中受害者和警察会直接喊话请求被试帮助拦截小偷。结果表明这一条件下被试普遍做出拦截行为,其比例、反应时和心率变化对性别因素均不敏感(图2a、d)。研究二检验了自愿性(通过与研究一比较)和权威是否在场(警察)的影响以及它们与性别可能的交互作用。首先,实验中去除了受害者和警察向参与者发出的帮助请求,从而确保参与者做出拦截行动是自愿的。其次,研究二两个条件的任务情境分别包括和不包括一名警察,从而对“是否有权威在场”这个因素进行了操纵。结果显示研究二中做出拦截行为的比例显著低于研究一,表明了自愿性因素对见义勇为有影响。我们还利用逻辑回归分析,将做出拦截行为的比例作为因变量,将性别、不同情境(即是否存在权威)及其交互作为自变量进行考察,结果没有发现显著的主效应或交互作用,说明权威是否在场对见义勇为的影响不大(图2b)。
图2. 不同情境中男性与女性做出见义勇为行为的比例与反应时
研究三在感知风险水平更高的情境中继续探索见义勇为行为的性别差异,并探究其与社会从众行为之间的潜在关系(图3a),实验中设置了“无关受惊吓群众”、“白天小偷言语恐吓”、“夜晚小偷言语恐吓”三个实验条件(图3 b、c、d)。结果表明研究三中做出拦截行为的比例显著低于研究二,说明风险水平提高会减少见义勇为行为的发生。同样通过逻辑回归分析,以做出拦截行为的比例作为因变量,将性别、不同情境及其交互作为自变量,结果显示性别的主效应是显著的(图2c),男性自愿干预“小偷逃跑”事件的可能性显著高于女性。此外,与女性相比,男性做出拦截行为所需要的反应时更短(图2f),并显示出较低的心率变化。
图3. 研究三的流程及情境
另外,我们还发现疼痛共情能力和性别对于是否见义勇为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对于男性来说,个体的疼痛共情能力越强,见义勇为的概率越低,而女性则相反,个体的疼痛共情能力越强,见义勇为的概率越高(图4)。
图4. 个体的疼痛共情能力与见义勇为行为的关系存在显著性别差异
接下来,我们还发现见义勇为倾向与社会从众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做出过见义勇为行为的被试更不愿意跟随大众做出违反道德规范的行为(跟随人群闯红灯)(图5)。
图5. 见义勇为和社会从众行为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还在研究四和五中采用预注册的在线问卷研究,通过描述实验条件故事情景的方式考察了VR实验条件设置的有效性,并对VR实验的结果进行验证。这两项在线研究同时包含中国样本(研究四:n = 528;研究五:n = 71)和海外样本(研究四:n = 541;研究五:n = 71)。结果表明,在中国被试群体中重复出了VR实验的几乎所有主要发现。
以上这些结果增强了我们对于影响见义勇为行为的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理解,并展现出沉浸式 VR 技术在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
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为刘超课题组硕士毕业生金可镂、吴杰、以及在读硕士张然,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古若雷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刘超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受到科技部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2021ZD02005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271092, 32130045, 32071083, 32020103008)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ZDA363)的支持。
论文信息:
Jin K, Wu J, Zhang R, Zhang S, Wu X, Wu T, Gu R, Liu C. Observing heroic behavio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immersive virtual environments.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24 Apr 23;121(17):e2314590121.
doi: 10.1073/pnas.2314590121.
论文链接: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314590121
课题组网站:情绪与道德认知实验室欢迎您 (b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