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RI研究组陈姚静等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发文阐述阿尔兹海默症精神症状的脑影像机制
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BABRI团队陈姚静老师在《Molecular Neurodegeneration》期刊(IF 9.599)在线发表了题为“Brain mechanisms underlying 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symptom-general and –specific lesion patterns”的综述论文。该论文系统性研究和总结了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神经精神症状的脑损伤模式。AD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障碍,但80%的AD患者会表现出各种行为和心理症状,统称为神经精神症状。这些症状与更迅速地发展为严重痴呆和更早死亡有关。横断面和纵向研究表明,不同的神经精神症状发生在AD的不同阶段。例如,妄想似乎在严重AD患者中更常见,而焦虑往往发生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即使一些神经精神症状似乎同时出现,并具有一些相同的病理特征(例如,抑郁和淡漠均表现为失去兴趣和动机),但它们具有不同的病理机制。明确鉴别神经精神症状的病理机制,对于AD疾病的全周期治疗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首先总结归纳了神经精神症状在AD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图1)。不同的神经精神症状出现在AD的不同阶段,但大部分症状出现在临床前AD或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阶段,包括淡漠、抑郁、焦虑、易怒、激越、睡眠障碍和异常运动行为。除了去抑制和饮食障碍外,其他神经精神症状的发病是渐进式的,这意味着随着疾病的进展,这些症状的发病率持续增加。
图1 神经精神症状在AD患者中发病时间的示意图
不同神经精神症状的脑损伤机制不尽相同,作者总结了AD患者中各症状的大脑损伤模式。总体而言,前扣带皮层是所有症状共同损伤的区域,并且前额叶区域,尤其是眶额叶皮层,也是与大多数神经精神症状相关的关键区域。相比之下,前扣带-皮层下回路与AD的淡漠相关(图2),额叶-边缘回路与抑郁相关(图3),而杏仁核回路与焦虑相关(图4)。
图2 AD患者淡漠症状的脑损伤模式及前扣带-皮层下回路
图3 AD患者抑郁症状的脑损伤模式及额叶-边缘回路
图4 AD患者焦虑症状的脑损伤模式及杏仁核回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