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进展
科研进展

合作研究|儿童青少年精神病理行为双因素模型的信效度

青少年的精神病理症状往往会同时出现,一种症状会增加另一种症状的发生。儿童行为检查表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 是在青少年中使用最广泛的精神病理学评估工具之一,双因素模型可以将精神病理行为的公共因子 (即P因子) 和特殊因子区分开来,虽然之前的许多研究已经使用双因素模型建模了CBCL的因子结构,然而,CBCL双因素模型衍生的精神病理因子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不确定的,建模策略 (即模型中包含的条目和提取的维度) 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可重复性。因此,尽管之前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这些双因素模型的价值,但在其实施中仍然存在实质性问题。


来自巴西、中国和美国的研究团队联合建立了可重复脑图表计划 (Reproducible Brain Charts initiative),致力于构建高度可重复的儿童青少年大脑生长图表,汇集了包括“彩巢计划-成长在中国”发育队列[1,2]在内的6个大型脑智发育神经影像队列的大数据。据此,该团队日前进行了一项国际合作研究,基于5-22岁儿童青少年的7005次重复测量的CBCL数据,系统考察了不同精神病理双因素模型的信度、效度、测量不变性及相关性[3]。


通过使用不同的样本,采用不同的条目选择方法 (从39到116个条目不等),团队构建了11个双因素模型,结果发现:这些模型总体的模型拟合大致相似,所有模型的公共因子 (P因子),以及大部分模型中的特殊因子中内化因子、外化因子和躯体化因子都表现出较高的信度。该研究进一步采用长处与困难问卷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 中“症状影响”分量表考察了这些CBCL公共因子和特殊因子的效标效度 (见图1),结果发现:在所有样本和所有模型中,P因子和注意因子都能预测SDQ的症状影响,具备较高的效标效度。


图1  各CBCL模型的因子预测SDQ症状影响的回归模型


不同群组和模型的测量不变性检验见图2,结果发现:所有模型在不同年龄组 (5-10岁,11岁及以上)、性别、研究地点、种族/民族 (白人,非白人)、教育水平 (小学,中学及以上)、智商 (< 90,90-109,>109)、精神状态、报告者 (父母报告,自我报告,教师报告) 和追踪时间点 (3个时间点) 上满足标量不变性。因素间的相关分析表明11个双因子模型的P因子间高度相关(r = .88 ~ .99),各模型的同型特殊因子间也高度相关。


图2  测量不变性检验的结果


综上所述,该研究证明了构建CBCL双因素模型时,无论选择哪些条目、提取什么因子,这些模型都在评估非常相似的结构,在不同双因子模型和不同样本中呈现出测量不变性,这些发现增强了使用CBCL双因素模型的研究之间的可重复性和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杨宁, 何叶, 张喆, 董昊铭, 张蕾, 朱幸婷, 侯晓晖, 王银山, 周荃, 宫竹青, 曹立智, 王平, 张一文, 隋丹阳, 徐婷, 魏高峡, 杨志, 姜黎黎, 李会杰, 冯廷勇, 陈安涛, 邱江, 陈旭, 左西年. 彩巢计划-“成长在中国”. 科学通报. 2017, 62(26): 3008-3022.

[2] Liu S, Wang YS, Zhang Q, et al. Chinese Color Nest Project : An accelerated longitudinal brain-mind cohort. Dev Cogn Neurosci. 2021;52:101020. doi:10.1016/j.dcn.2021.101020

[3] Scopel Hoffmann M, Moore TM, Kvitko Axelrud L, et a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bifactor models of dimensional psychopathology in youth. J Psychopathol Clin Sci. 2022;131(4):407-421. doi:10.1037/abn0000749


左西年研究组